全盘西化论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中产生的一种思潮。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即有人提出“欧化”观念,对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许多学者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考察古今之辩,批判复古倾向和古今调和思想,引发了一股西化思潮。毛子水曾提出“国新”概念,认为“中国现代人的思想要提到欧洲人的水平”(《国故和科学精神》)。吴稚晖称:中国文明远低于西方文明,鼓吹对西方的一切要“全盘承受”。胡适则在批判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学的基础上,于1929年写成《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正式提出“全盘西化”一词(见英文版《中国基督教年鉴》)。又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百事不如人”,“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应“死心蹋地的去学人家”(1930年《介绍我自己的思想》)。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回顾六、七十年来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度的变更,指出复古派、折衷派“各有其不足”,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强调要“彻底的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此为救治中国目前危亡的根本”。以后,胡适又以“充分世界化”的提法,表示“完全赞同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1935年《充分世界化和全盘西化》)。全盘西化论在政治上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它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