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喻 梵 D  āntābhāsa 因明用语。有过失的喻。正理派对似喻不作分析,而专注于似因的分析;佛教和耆那教则认为对似喻亦应作单独的分析。陈那和商羯罗主以前的因明家将似喻划分为两类十种。第一类,似同法喻。包括:(1)能立法不成;(2)所立法不成;(3)俱不成;(4)无合;(5)倒合。第二类,似异法喻。包括:(1)所立不遣;(2)能立不遣;(3)俱不遣;(4)不离;(5)倒离。七世纪时法称在十种似喻的基础上加以增订,划分为两类十八种似喻。经法称补充加入的有似同法喻四种:能立犹豫不成、所立犹豫不成、两俱犹豫不成、缺合,似异法喻四种:所立犹豫不遣、能立犹豫不遣、两俱犹豫不遣、缺离。似喻与似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凡在因上缺第二、三相者,必同时犯有喻过,但二者又有不同:似因属于“少相缺”,是从三相门上来衡量的;而似喻属于“义少缺”,是从三支门上来检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