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伯恩施坦主义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伯恩施坦主义 Bernsteinism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一种来自右面的修正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盛行于欧洲工人运动中。1896—1898年伯恩施坦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发表以社会主义问题为题的六篇文章,1899年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全面阐述他的观点。在哲学方面,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独断主义”,唯物辩证法为黑格尔的“陷阱”,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号,用庸俗进化论来代替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否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和50年前比较已根本不同,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资本主义有了“适应能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可以防止甚至根本不会发生。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认为“社会对经济生活的监督的扩大,民主自治的建立”,这一切都是“向社会主义的发展”,“伴随着这一发展,经济企业自然会从私人管理转入公共管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不是趋向剧烈,而是缓和,巨大的政治灾变(暴力革命)可以避免,认为在普选权出现的这个时代,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过时。鼓吹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列宁同伯恩施坦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指出它的实质是迁就眼前的事变而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为谋取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伯恩施坦主义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后英国的工人自由派、意大利的屠拉梯和比索拉蒂、奥地利的鲍威尔和阿德勒、俄国的经济派和批评派、瑞典的布兰亭派,以及美国、比利时、荷兰、瑞士等国的修正主义者,都在伯恩施坦的旗帜下麇集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伯恩施坦主义彻底暴露了它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面目,从而遭到破产,但作为一种思潮,伯恩施坦主义至今还有影响。1977年在联邦德国出现“伯恩施坦思想复兴”的热潮。伯恩施坦主义现已成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来源之一。参见“伯恩施坦”。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