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休谟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休谟 David Hume1711—1776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1722年进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律,开始对宗教发生怀疑,1734—1737年旅居法国乡间,完成第一部哲学著作《人性论》。1746—1749年任圣克莱尔将军的秘书,并随军赴法国和加拿大。1748年又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年回英国。1750年始撰《英国史》。1763年赴巴黎,任英国驻法大使馆的秘书,结识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达兰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1766年回国,一年后出任副国务大臣,直至1769年退休回爱丁堡。在哲学上,认为必须运用实验推理法建立人性的科学哲学体系。他按照西方传统的知、情、意三分法,通过对“理智”的研究阐发自己的认识论思想;通过对“情感”的研究阐述自己的美学、伦理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依据理智原理和情感原理来论述宗教。在认识论上,认为一切观念和作为观念源泉的印象都是知觉中的一部分,人心中除了知觉外一无所有。印象和观念没有本质的差别而只有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的差别,前者是更强烈和更生动的知觉,后者是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较弱的知觉。生动的知觉是当下的感觉,是认识的材料;不生动的知觉是所谓的思想即观念,是感觉材料的摹本、复现。一切认识来自感觉,知觉之外是否有心自体、物自体,以及永恒的精神实体,是不可知的。他从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的逻辑出发,认为人类理性的一切对象可以分为两种: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情。以前者为对象的知识属于“抽象的推论”,它具有直观的确定性和解证的确定性,这类知识是数学;以后者为对象的知识属于“经验的推论”,它依据实验、观察和归纳,这类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等实证知识。认为关于实际事情的一切理论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根据其怀疑论观点,认为因果关系的观念不是凭借理性,而是凭借经验得来的。经验的多次反复使人们发现两个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和接续关系及其“恒常会合”,会导致心理习惯产生一种前因后果的推论,因此,因果关系不是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必然联系,而只是人心依据习惯和联系而确立的主观心理联系。他通过考察人性的情感原则,建立美学和伦理学。确立功利主义效果论和感觉主义同情说。认为道德是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的,即道德来自印象、情感和情绪而非来自理性。道德的标准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苦乐效果,道德的本质就在于产生快乐,恶的本质就在于产生痛苦。借助同情,利己道德和利他道德可以得到统一。在美学上,认为美有感觉的和想像的两种,它们“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只是人的主观感觉和经验,很大程度起源于“便利和效用”的观念,主观的快乐感与痛苦感是美与丑的本质,他人的美感可借助于“同情”激发出自己的美感。依据“情感”原则提出其社会契约思想,认为人类的最初状态就是社会性的,所谓“自然状态”不过是哲学家的虚构。体现公共利益的正义的法则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人们的公共协议建立的。人类通过协议建立私有制,并且建立了政府,以保障私有制和公共的福利。利益是政府所赖以建立的直接依据。如执政者严重损害臣民利益,则臣民就没有服从他的义务了。休谟反对专制暴政,但同时也主张政治斗争中庸温和。他从怀疑论的立场出发,对神的存在抱“存疑”的态度,认为找不出证据证明那个神明的存在或他的任何属性的存在。指出以往对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缺乏根据;“神迹”完全违反“自然法则”;上帝的观念只是人们把关于自身的智慧、善良和力量的特殊观念加以无限扩大形成的。还论述了由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过程和宗教的起源。其怀疑论影响了康德,推动了批判哲学的形成;其反形而上学和经验证实的观点对现代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精神哲学对现象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8)、《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理研究》(1751)、《英国史》(1752)、《论审美趣味的标准》(1757)、《自然宗教对话录》(1779)。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