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瑟尔 Wolfgang Iser1926— 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学教授。伊瑟尔主要接受了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的影响,从微观方面深入研究文学文本与读者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着重揭示了文学阅读的心理过程。对文学的作品与文本作了区分,认为文学作品有艺术的一极(文本)和审美的一极(读者),艺术的极点是作者的文本,审美的极点则通过读者而实现,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以该文作为潜在的基础,在与读者的结合中得以实现的。提出文本的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由“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激发、召唤、诱导读者在阅读中发挥创造性的想像来填补空白,连接空缺,确定新视界,构成文本的基本结构。按照“阅读现象学”原则深入探讨阅读行为,动态地描述了阅读的心理过程。强调阅读的“完形”过程实际上是卷入幻觉、追求文本的统一性与打破幻觉、形成“陌生的联想”(多义)的矛盾运动过程。通过阅读导致读者审美视界的更新,达到自我的提高。尝试把接受美学应用到文学批评的实践中去,揭示出越走向现代,小说艺术的召唤性越强、空白与空缺越多、越需读者的能动创造的发展趋势。主要著作有《潜在的读者》(1974)、《阅读行为》(1976)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