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为主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在思想内容与辞采章句两者中思想内容为主。南朝宋范晔认为,文与意的关系,“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意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狱中与诸甥侄书》)。唐杜牧针对晚唐文坛仍有齐梁余波影响,重申这一命题,“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允出》)。认为文学作品以立意为先,然后才可讲究辞章句采。“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这一“辞”、“意”关系的表述,为后世学者所接受,在宋、金、元、明文论中,多次被强调。宋刘攽:“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中山诗话》)王夫之针对“宋人论诗以意为主,直用意相标榜”的倾向,反对诗歌创作从抽象的思想出发。又将“意”解释为作品形象所寓作者之情意,并以此肯定“以意为主”,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寓意则灵”(《薑斋诗话》卷二)。又提出“势”的范畴补充“意”,“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认为凡诗能做到“势”、“意”相合,就会“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对“以意为主”的解释,超越以“立意为先”的传统观念,触及到审美意象创造及诗歌美学的根本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