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 近代哲学史用语。亦称“以脱”、“伊脱”、“伊太”。希腊语ether的音译。原出自古希腊哲学。“以太”被介绍到中国,初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译出的《光学》一书(田大理辑、金楷理口译、赵元益笔述)。以后,在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翻译出版的《光学图说》(光绪十六年)、《光学须知》(光绪二十一年)等书中有较具体的介绍。其传入给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以重大影响,他们各按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解释和发挥,作为构制哲学体系的依据。谭嗣同认为,以太不仅是光、声、热、电的传播者,而且是“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是出”(《仁学》)的宇宙本源。它“成乎不生不灭,而所以成之微生灭”(同上),具有永恒运动、不断转化的特征和作用。又用中国传统旧说和佛教唯识宗观点附会“以太”概念,断言:“以太亦曰仁而已”,或称为“兼爱”、“性海”、“灵魂”、“慈悲”以及“爱力”、“吸力”。肯定仁是“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同上)。康有为认为“以太”即不忍人之心——“仁”:“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孟子微》),将“以太”概念伦理化和意识化。章炳麟则认为,“以太”的实质即“阿屯”(即原子,英文atom的音译),形虽极微,然其流动“而分迟速”,“则不得谓之无体”(《菌说》)。并据此批评谭嗣同谓“性海(灵魂)即以太”的唯心主义观点。孙中山更明确肯定“以太”是宇宙万物的物质本原,说:“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于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孙文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