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黑洞
类别 哲学
释义 黑洞     black hole

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它具有极强的引力,以致任何物质和辐射都不能外逸,故称为“黑洞”。早在1798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 1749—1827)就根据牛顿引力理论预言,一个直径比太阳大250倍、密度与地球相当的恒星,其引力场足以吸引它自身发出的光线,从而成为看不见的天体。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等人根据广义相对论推断:一个大质量天体,当它向外的辐射压力抵抗不住向内的引力时,会产生塌缩现象。塌缩至某一临界大小,便会形成一个封闭的边界,叫做“视界”(即黑洞的边界)。在视界之外的物质和辐射可以进入视界之内。但视界之内的物质和辐射却不能跑到外面。这样的天体就是“黑洞”。但由于黑洞的探测十分困难,这一预言后来几乎被遗忘。1967年发现了脉冲星,并被证认为30多年前预言的中子星,人们开始认识到原来不可思议的超密物质在自然界是可能存在的。于是,黑洞的研究和探测重新活跃起来,成为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至80年代末,已找到的几个最有可能是黑洞的天体,是天鹅座X—1(X射线源)、天琴座β和御夫座ε等。现代天体演化学认为,恒星演化的晚期将形成致密的中子星,如果星体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三点二倍,它就将继续收缩成密度比中子星更大的黑洞。黑洞不是绝对的“黑”。1974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提出,黑洞周围空间中的量子涨落,将产生正反粒子对,其中负能粒子可能穿过视界被黑洞吸收,而正能粒子逸出,就会形成黑洞的自发辐射,它将以“热辐射”的形式“蒸发”,甚至出现剧烈的爆发。黑洞的形成过程和恒星、星系以及宇宙的演化密切相关,因此其研究成果将直接促进天文学和宇宙学的发展。由于黑洞不再是物质演化的终点,它有可能转化为其他的物质形式,这就有可能进一步论证吸引和排斥的对立统一以及物质在不断转化中发展的辩证思想。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5 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