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鲁迅
类别 哲学
释义 鲁迅     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少时受传统旧学的系统训练。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又转入矿务铁路学堂,先后受洋务思潮和维新变法的影响,尤喜读严复的《天演论》。光绪二十八年赴日留学,先学医,后受国耻刺激,转学文艺,致力于改变国民“精神”。光绪三十二年加入光复会,从事思想启蒙工作。宣统元年(1909)回国,任教于杭州、绍兴。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课。早期思想信仰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和进化论哲学,政治上持民主主义立场,提倡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自称遵奉“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献身于文学创作,并发表《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小说、杂文,控诉了封建专制和礼教迫害的罪恶,尖锐批判了传统的仁义道德教条和封建孝道,积极提倡国民性改造和伦理革命。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社的工作,同李大钊等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此后经过艰苦探索,特别受1927年大革命的洗礼,终于“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瞿秋白语)。又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由进化论到阶级论、由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用阶级学说批判梁实秋等所谓“第三种人”的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又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国民性”,将“国民”分为不同的阶级和利益集团,进一步揭露那些“坦然地杀人放火”的“上等人”“讲什么礼乐、尊孔、保存国故、维持公理”等等,并非出自内心,只不过是“做戏”罢了(见《马上支日记》)。提出“必与时代之进而俱升”的历史发展观(见《坟·科学史教篇》),反对“蔑古”和“复古”,强调“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和世界的主人。同时指出:社会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智识者的任务”(《门外文谈》)。又具体描绘了这些“智识者”应“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那样的品格,实际上阐述了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人格理想的道德要求。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为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文艺战士。早期美学思想强调“真美”。五四以后,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探索外国特别是日本的美学理论,又总结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经验,批评超功利艺术观,阐发“为人生”和“改良这人生”的战斗现实主义精神。重视艺术的审美特性,提倡“真善美的理想”,并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审美的社会功利意义,要求文艺的典型形象具有普遍的反省功能和感染作用。鲁迅晚年的著作充满辩证法的光辉。他运用唯物史观具体分析国民意识,把中国近代哲学对主体性的考察推向前进;他对典型性格的理论和艺术意境的探讨,为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他的许多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包括中国优秀传统)的结合,在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著作编为《鲁迅全集》,分别有20卷本(1938)、10卷本(1956)、16卷本(1980);另编有《鲁迅译文集》10卷、《鲁迅日记》2卷、《鲁迅书信集》2卷。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8 9: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