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主义 Machism 西方哲学派别之一。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欧洲。以创始人马赫而得名。它的另一位创始人是阿芬那留斯,其代表作是《纯粹经验批判》,故马赫主义又称为“经验批判主义”。1872年马赫发表《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一书,第一次提出“关于思维经济、关于科学的任务就是从概念上确定真实事物的基本思想”和“一般唯能论的要点”。1883年发表《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简称《力学》或《力学的发展》),1886年发表《感觉的分析》,1905年把他的哲学讲演汇编成《认识与谬误》一书出版。系统发挥“世界要素论”等哲学理论。与马赫同时,阿芬那留斯亦提出类似的理论。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理论提出后,很快在西欧各国和俄国得到流传,并出现一批追随者,主要有彼得楚尔特、维利、彭加勒、杜恒等人,以及奥地利和俄国等工人政党的一些领导人。马赫主义继承了经验论,主要是贝克莱和休谟的传统,主张从感觉经验出发,把经验当作认识的基础和界限,又继承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传统,主张要以批判人的认识能力,判定认识的源流、范围和界限,从经验中清除物质、因果性、必然性等超经验的形而上学的抽象。其主要理论“世界要素说”(或称“要素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由一种中性的“要素”构成的,无论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东西都是这种要素的复合体。由此认为克服了旧哲学把物质和精神对立起来的“心物二元论”,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一元论的宇宙结构”。从这一立场出发,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是对感觉经验的描述。这种描述应当遵循费力最小的“思维经济原则”。从而提出否定因果律的客观性的函数因果观等。马赫主义在反对机械论的片面性时陷入了相对主义,否定物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导致唯心主义。列宁在1909年出版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马赫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马赫主义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以后的实用主义、新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等西方哲学流派;还广泛影响于自然科学界。1912年,在柏林成立了研究马赫哲学的实证主义协会,1927年在维也纳由纽拉特组织起一个马赫学会。马赫主义在2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曾对当时的思想界和科学界产生影响,科学家丁文江和王星拱等最早撰文研究马赫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