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择原理 anthropic principle 亦称“人的宇宙原理”。天文学哲学理论之一。认为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是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而别无选择。起源于对自然界基本常数的一些“巧合”的解释。其中最著名的巧合是:两个质子的静电斥力强度与万有引力强度之比(e2/Gm2p)为1036数量级,宇宙年龄(从大爆炸算起)与光穿过原子所需的时间之比(h2/mee2C)也为1036数量级。人择原理基本思想由美国科学家迪克(Robert Henry Dicke, 1916— )在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提出。他在论及人类非中心的观念时认为,虽然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不是中心,但我们作为观测者存在需要特定的物理、化学环境这点上,却具有某种程度的优越地位,并指出一些物理常数和宇宙学量之间的数值关系,之所以只适用于物理学家今天所观测到的宇宙,而不适用于任一可能的演化中的宇宙,原因在于观测到的宇宙允许人类存在。还研究了自然界某些基本常数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后果,认为万有引力常数的改变所引起的地表温度的变化,不会严重影响生物的进化。迪克的学说被称为“弱人择原理”。1970年英国科学家B.卡特提出“强人择原理”,认为宇宙以及它所依赖的基本参数,必须容许在某一阶段产生出作为观察者存在的有机生命,并进一步把它与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结合起来,认为无限多世界的系统,只有能够造成可称为观测者的有机体存在的那些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择原理暗含的假定:物理常数的任何其他配合,都不可能或很少可能演化出人,或演化出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的生物。这一点无法用观测来检验,故不应用它来解释太多的常数值。人择原理提出了认识的主体(人)与认识对象(宇宙)之间的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