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问题 Smith's puzzle 也称“斯密之谜”。现代经济伦理学论题。由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与《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s)(1776)之间主题观点相互冲突而产生。最早由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他们认为,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把人看成是具同情心的“道德人”,据此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但在《国富论》中却把人看成是具自利心的“经济人”,据此论述了利己主义的经济观。因此,在斯密那里,“经济学中的利己主义”和“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经济学和伦理学界对“斯密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尔的《经济思想史》中都没有提及“斯密问题”。有些学者承认“斯密问题”的存在,但又认为,这个问题只是一种现象,实际上并不是问题。真正承认“斯密问题”存在的代表人物是苏联经济学家卢森贝。他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中指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的是道德世界,在《国富论》中研究的是经济世界,他“没有能够把这两个世界联系起来”,没有说明为什么“经济学中的个人主义”在“伦理学”中变成了利他主义。卢森贝的解释是,因为斯密不能把经济看做基础,把观念形态看成上层建筑,这样二元论就是自然的了。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应根据斯密时代的知识特性来求解“斯密问题”。这两本书是一个整体,是研究同一人性的两个方面。这种解释为求解“斯密问题”提供了一种视角。“斯密问题”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道德,利己与利他何以能统一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