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马尔库塞
类别 哲学
释义 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1898—1979

西方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在柏林大学和弗赖堡大学学习,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学生。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在社会研究所工作。1933年纳粹执政后,流亡瑞士,后到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所工作。1940年加入美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华盛顿战略服务局研究员和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处东欧科代理科长。1951年起在哥伦比亚、哈佛、布兰代斯等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自称其思想为“否定的思想”,主张哲学的职能是对社会存在进行批判。1941年出版《理性与革命》一书,将黑格尔哲学中的“理性”与革命联系起来,认为“理性”在社会中得到实现出来就是革命。强调“理性”的否定力量,把辩证法称之为“否定的辩证法”,要求在取消私有制后使人成为一种“自由的个人”。50年代认为马克思只是预言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而对于工人阶级政治意识增长谈得很少,缺乏一种社会心理学,主张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种心理分析学的哲学。强调人性的解放和意志自由,并把它同“爱欲解放”联系在一起。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爱欲的能量受到压抑,在理想的政治制度下人们将建立一个“非压抑的升华”的社会,即“没有丧失其爱欲上的能量的性冲动,越出其直接的对象并把个人之间以及人们同其环境之间的正常的非爱欲的和反爱欲的关系加以爱欲化”(《爱欲与文明》)的社会,从而得到人的生理本能的解放。50年代末和60年代致力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文明使人变成了“单面的人”,丧失了对现实社会进行否定和批判的能力;社会也从双向度的变成单向度的,即从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有所需求的社会变成了物质上得到满足而精神上得不到发展的社会。认为只有在艺术的“审美的维度”中,人类丧失的自由才能得到恢复。以资本主义结构的改变为理由,认为工人阶级已被发达工业社会所“溶化”和“一体化”,从而失去革命精神,不再成为革命的动力,只有“新左派”(以破产的知识分子和激进的青年学生为主)才是革命的真正动力。将“本能冲动”与“超我”或“自我”的矛盾作为人的发展的动力,把社会的前进看做是“本能冲动”的克服与改造,主张从“意识革命”和“本能革命”入手。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在西方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中曾产生过很大影响,被推崇为“青年造反哲学”。美学上试图把全部美学问题包括到其“非压抑性文明”的方案中。指出艺术是全人类和每个人的人性的表达者。艺术与现实存在着悲剧性的分裂。现代人类异化的状况日益阻碍着真升华为美,使真与美对立,激起对艺术的反叛。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艺术的社会职能。主要著作还有《爱欲与文明》(1955)、《苏联马克思主义》(1958)、《单面的人》(1964)、《马克思主义的过时》(1967)、《反革命和造反》(1972)、《审美之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判》(1978)等。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10 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