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非理性主义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非理性主义 irrationalism 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一种哲学思潮。由不同的哲学体系或流派组成。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如意志(以意志主义为代表),情感、直觉(以直觉主义为代表),本能、无意识、想像、神秘的“顿悟”等等。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以贬低理性,否定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断言存在本身具有非逻辑或非理性的性质。具体表现为:(1)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一个有秩序的可理解的体系,把世界视为一个无秩序的、偶然的、不可理喻的甚至荒诞的世界;(2)在认识论上,否认人类理性具有把握世界的能力,夸大理智和逻辑的缺陷,而诉诸于内心体验、直觉和洞察,并强调直觉的神秘性、情绪性和隐私性;(3)在人性观上,否定人类按其天性来说是理性的、不断进步的存在物,反对“人是理性的动物”,强调人的本性是凶残和罪恶的,人的行为受攻击性、性本能等非理智因素的支配,认为人类往往自我欺骗,将自己理性化,实际上却为无意识所控制;(4)在伦理观上,否定道德的合理性,否认从理性上论证任何一种道德价值体系为正当的可能性,主张拒绝一切外在的道德强制和道德义务,以获取个人的内心自由。从历史上看,非理性主义起源于宗教和宗教哲学,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就强调通过神秘的情感体验和内省来达到对上帝的领悟。近代西方哲学中也出现过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相对立的倾向,如帕斯卡尔的怀疑论,雅科比的“情感与信仰的哲学”,谢林晚年的“天启哲学”等。叔本华和克尔恺郭尔的学说则开始了对理性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的反叛,开始形成非理性主义的思潮。反对理性的尼采、无意识哲学的倡导者E.哈特曼、直觉主义者和生命哲学家柏格森,从不同侧面阐发了非理性主义。20世纪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文艺、心理、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其中尤以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和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影响最大。现代非理性主义反映了19世纪末以来西方社会深刻的矛盾,集中表现了西方世界在精神、文化、道德上的危机。其基本观点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尖锐对立。有些非理性主义者还得出了反动的政治结论,产生了有害的社会效果。非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意识中的某些领域(如本能、欲望、意志、直觉等)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