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而艺术 art for art's sake 一种艺术主张和创作倾向。19世纪出现于欧洲。针对当时的“社会小说”倾向而提出。它反对文艺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艺有“实用”的目的,认为艺术是自足的,除了它自身的存在外,没有任何目的。该词最初由法国哲学家库辛在1818年的一次讲演中提出,后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加以引用。诗人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是这一主张的倡导者。他提出“艺术至上”的思想,认为“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这一理论首先在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和戈蒂埃的创作中得到实现,并发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如英国的王尔德、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美国的爱伦·坡等都是这一主张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和倾向出现后,曾遭到一些进步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的批判。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在提出之初,也有反对艺术为虚伪的道德服务的一面。普列汉诺夫认为,当这种主张与环境不协调,帮助人们超越环境之上时,这种倾向就会对艺术产生有利的影响。“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一度传入中国,后来遭到“为人生而艺术”一派的反对。至20世纪30年代,唯美主义运动宣告结束,但“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仍不时地在其他艺术流派中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