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派 梵 Mādhyamika 亦译“中观宗”。中国传统称为“大乘空宗”。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之一。其理论于2—3世纪时为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创立。6世纪左右因佛护、清辩的努力,在同瑜伽行派展开的“空有之争”中正式形成宗派。主要论籍有龙树的《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提婆的《百论》等。龙树发展了初期大乘般若的思想,认为一切因缘所成法依俗谛说是“有”,依真谛说则均无自性,亦即是“空”。但空不离有,有不遣空。自谓其说是离空有二边之见的“中道”正观,这种中道“非有、非无、非有无,非非有非非无”(《中论·观涅槃品》)。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存在,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最高形式,宇宙万有的实相。提婆在推动中观学说的传播方面起很大作用。中观派形成后,由于佛护、清辩两人在宣传中观学说时采用的论辩方式不同,又分为:(1)应成派,为佛护所创,主张不立正面观点,专破论敌观点;(2)自续派,为清辩所创,主张不论破立,均应以因明论式选立适当的“比量”(推理)积极表述。其后中观派又吸收瑜伽行派的若干观点,形成“瑜伽中观派”,认为只有从唯识无境的立场出发,才能真正阐发中观无自性的理论。该派后逐渐衰落,最终融合在密教中。中观派的学说于5世纪初通过鸠摩罗什的翻译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均受其较大影响。中观应成派的思想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成为藏传佛教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