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1558—1639 明书画家、戏曲理论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补贡生,旋去,取儒衣冠焚弃之,结茅昆山之阳,后居东余山。善诗文,书法苏轼、米芾。绘画上,善于描绘水墨梅竹和山水,气韵空远。与同郡董其昌齐名。在绘画美学思想上,欣赏文人画的“味”美,“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下笔时要有味”(见《盛京故宫书画录》)。认为美在笔墨之味,“有笔妙而墨不妙者;有墨妙而笔不妙者;有笔墨俱妙者;有笔墨俱无者”,要求文人画家借绘画艺术,表示其“雅”与“博”的审美情趣。在戏曲美学思想上,认为汤显祖的戏曲“最称当行本色”,把《牡丹亭》的精神概括为“化梦还觉,化情归性”(《批点牡丹亭题词》)。与后来孟称舜论“情”,以及清初洪昇所赞颂的“情”的美学思想,比较接近。有《陈眉公全集》、《妮古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