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 1902—1992 又名陈忠寰(Chen Chung-Hwan),哲学家。生于江苏扬州。192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哲学系,即去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次年赴德,师从斯腾策尔(J.Stenzel)、N.哈特曼等。1940年以《亚里士多德论分离问题》论文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奠定了哲学特别是希腊哲学研究的基础。1940年回国后,历任西南联大、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校教授。1948年任台湾大学教授。1958年去美国,历任埃默里大学、蒙大拿州立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等校教授。后年老退休留居美国。早年在博士论文中探讨亚里士多德哲学与柏拉图哲学的联系与区别,认为:(1)柏拉图的理念是目的论的,是个别事物追求的目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存在于对理念的追求之中,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是对理念完备程度或性质上的差别,而非空间意义上的距离。个别事物虽及不上理念,但可以无穷地缩小其间的距离。(2)亚里士多德从未将柏拉图的哲学说成是个别事物同理念相分离,分离之说是当时学园中某些柏拉图主义者的主张,而非柏拉图本人的观点,故亚里士多德同柏拉图在这一问题上的见解是统一的。在译述性专著《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中,论证了该对话第一、第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将传统的形而上学与逻辑学解释结合起来,论证柏拉图在批判了苏格拉底早期所提出的以分离为特征的理念论,提出范畴论(或“通种论”)。在精于古文字校刊、词句释义和历史考证的同时,重视方法和义理的研究,注意论证步骤的分析、思想源流的探求和论证内容的评价。在研究前人思想时,以原著为据,不将逻辑的与历史的混为一谈,研究问题以事物实况为准,不唯权威的定论是从,不作空泛断语,不“饰智惊愚”。主要著作还有《智慧——亚里士多德所寻求的学问》(1976)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