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形似 中国美学史用语。对绘画的一种美学要求。北宋欧阳修已有这一思想,他主张“忘形得意”,认为“古画画意不画形”(《盘车图》)。苏轼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跋宋汉杰画山》)。沈括主张画应“造理入神”,“不必拘泥形似”,认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梦溪笔谈·书画》)。元倪瓒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绘画理论中关于形神问题的论述,明确提出“不求形似”。“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答张藻仲书》)认为绘画的美学价值不在于追求形态的逼真,而在于以简练的笔墨写出事物的神韵,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