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 1842—1922 清学者。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偫鹤(亦作“待鹤”)山人。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咸丰八年(1858)应童子试,未中,后到上海学商,为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亦自营商务。光绪六年(1880)后,由李鸿章、盛宣怀委任,先后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汉阳铁厂总办。目睹当时中国严重民族危机,关心时政,热心西学。著《救时揭要》、《易言》,并在此基础上写成《盛世危言》,系统阐发其维新改良的思想理论。建议设立议会,振兴工商业,提出“商战为主,兵战为末”的重商主张,强调“通商以为富,练兵以为强”(《技艺》)。认为“千古无不敝之政,亦无不变之法”(《考试下》)。并以道、器关系表述中学与西学的对立,批判抵制西学的封建顽固派,主张既要学轮船火炮、汽机工艺等西学之“用”,也要学“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等西学之“体”。认为中学与西学“合之则本末兼赅”(《道器》),强调“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盛世危言增订新编凡例》)。这种“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思想,反映了早期改良派积极进取和软弱、妥协的两重性。晚年任轮船招商局董事。有《盛世危言后编》等。今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郑观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