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之一。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先出现于法国。法国诗人阿波利内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1917年在自传体小说《断头诗人》中首先使用“超现实主义”一词。法国作家布列东于1924年和1929年两次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宣称“要挖掘新的心灵世界,将机运、疯狂、梦幻、错觉、偶然灵感或无意识本能等所提供的下意识主题,用形状表现出来。用纯真的心理动力、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彼岸世界,人只有在梦境和幻境展示的世界面前,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显示出人的纯真面目。主张打破传统美学和道德的成见,追求最纯正、最生动的表现形式。主张作家“无意识书写”和“记叙梦境”,以表现下意识的心理活动,作品多表现反常思维逻辑,打破传统语言规范,渲染对客观世界厌倦和苦闷,排斥理性与道德。其哲学基础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超现实主义文学局限于法国境内,至30年代即告分裂。在美术领域,直至40—50年代仍盛行不衰。追随者代表画家有达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等,毕加索也参加过这一运动。该派绘画多借如实传达表象的手法绘出潜意识中浮现的意象和荒诞恐怖的图景。该派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绝望,有严重的虚无主义色彩,但在表现潜意识和梦境等方面扩展、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