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 Rāmāya a 亦称《最初的诗》。意译《罗摩的历程》。作者为传说人物蚁垤(Vālmīki,约前5至前2世纪),亦称“最初的诗人”。实非一人所作,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2世纪。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共7篇24000颂,据考证首尾两篇为后来纂入。以故事形式叙述了罗摩王子因王宫中的矛盾而被流放至森林中的生活,后罗摩与猴王结盟,通过战争救出妻子恢复王位,以说明正义战胜邪恶,磨难产生幸福。其中提出了一整套封建的伦理道德,主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后者要绝对服从前者,否则是不忠、不孝、不义,有失天职。还宣扬婆罗门教毗湿奴派的观点,认为罗摩就是毗湿奴的化身,只有虔诚信仰罗摩,毗湿奴才能给人们保护和爱。该书不仅是印度后来多种文艺形式的典籍,而且也是研究当时社会风貌的历史文献。有手抄本二千多种,梵文注释五十多种,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中国佛经早有记载,但未作翻译。中译本由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