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论》 北宋李觏著。共七篇。完成于宋明道元年(1032)。系作者在研读《周礼》后而作。集中论述礼的内容、结构,以及道德与上层建筑其他部分的关系,发展了自荀子以来的儒家“礼论”。认为礼、乐、刑、政、仁、义、智、信八者,“是皆礼也”。其中,乐、刑、政,“礼之支也”;仁、义、智、信,“礼之别名也”。而“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夫妇,父子,长幼,君臣,上下,师友,宾客,死丧,祭祀,礼之本也”。并论述礼、乐、刑、政与仁、义、智、信的关系。前四者为“法制”,后四者为道德。认为有道德,“然后有法制”,“无法制”,则道德也“不得以见”。“备其物,正其法,而后仁、义、智、信炳然而章矣。”还探讨礼的起源,认为礼是“顺人之性欲而为之节文者也”,也是因夫妇不正、父子不亲、长幼不分等混乱的社会关系而“为之节文者也”。但又认为这些皆由圣王而作。文章所述人性论观点,未脱韩愈“性三品”之说。编入《直讲李先生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