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道》 中国美学史论著。《后汉书·桓谭传》说桓谭著《新论》,“《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李轨注引《东观记》曰:“《琴道》未毕,但有发首一章”。认为音乐的产生同人摹拟自然界的各种音响的感受有关,音乐的和谐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分不开,“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音乐的价值在于陶冶人们的情感,规范人们的行为,“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夫遭遇异时,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其中《雍门周为孟尝君鼓琴》一章,论述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指出养尊处优的人,不能领会琴曲中悲伤的情感,“虽有善鼓琴,未能动”,处于贫困潦倒境地的人,“但闻飞鸟之号,秋风鸣条,则伤心矣”(同上)。认为情绪和思想与审美客体相一致时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