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循环 hermeneutic circle 解释学用语。指在对文本进行解释时,理解者根据文本细节来理解其整体,又根据文本的整体来理解其细节的不断循环过程。德国施莱尔马赫正式提出这一概念。认为理解的循环运动沿着文本来回移动,在文本被完满理解时才消失。狄尔泰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解释学的循环包括相互依赖的三种关系:单个词与文本整体的循环;作品本身与作者心理状态的循环;作品与它所属的种类与类型的循环。他并把这种循环扩展到解释活动中理解与经验的关系上。海德格尔认为对未知文本的理解,永远由被理解的前结构所决定,完满的理解不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循环的消除,而是这种循环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在其解释学理论中认为理解就是不断地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他用这种解释学的循环去说明传统与理解之间的循环关系。认为传统就是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东西,我们在理解时,一定会受传统的影响去认识事物,而且在认识了事物之后所得到的解释又转变成为以后认识的传统,这种循环是不断存在的,但这不是坏的循环,而是人的认识所必须的。认为启蒙思想家把传统与知识对立起来,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从解释学来看,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理解中的选择、批判而不断前进的。传统是人类知识中的一部分,它必然要在理解中起作用,解释学的理解历史性思想就说明这种循环是知识的历史性的表现。伽达默尔还认为理解的这种循环不是一种方法论的循环,而是描述了理解中的一种本体论的结构因素。他还把“解释学循环”思想应用于美学中。认为审美理解与其他一切理解一样,是一个“不断地从整体到部分而又从部分返回整体”的过程,细节与整体相一致是正确理解的标准。艺术文本的审美理解同样也离不开解释学的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