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 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 美国社会学家、管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教授。生于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1933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36年获学士学位,194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6—1942年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1942—1949年任教于芝加哥伊利诺斯理工学院;1965年起任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主要讲授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课程。1961—1965年任美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委员会理事会理事。1968—1970年任国家研究委员会行为科学分会主席。1968—1971年任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因对经济组织内部决策过程作了开创性研究,于197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曾于1980年和1983年两次应邀来中国讲学。最初的研究主要是有关经济管理,后转移到计算机科学模拟人的智能。对决策理论有重大的贡献。他突出了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以更为现实主义的“管理人”和“令人满意的”决策取代“经济人”及其“最优化”决策,并提出了目标冲突、创新时机等问题,强调在决策中既要采用定量方法,运用计算技术等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又应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认为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管理过程,就是连续决策的过程。即从确定决策目标开始,然后为达到决策目标寻求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通过比较评价,最后选择出满意的方案并付诸执行。认为一项合理的科学决策过程必须包括三个阶段,即参谋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和选择活动阶段,并在决策方案执行中对实现决策目标的效果不断查核,进行方案的补充、修正、协调和控制。他证明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思维”,宣称人的头脑无论是意识部分还是潜意识部分,都像是一具信息处理机,是“按照规律和作用机理而不是某种神秘的心灵流体进行工作”。他相信计算机不久就能“做人所能做的任何事情。它们事实上已经能够阅读、思考、学习、创造”。认为社会上某些高级工作,如医生、公司经理、大学教师的工作,不久将会计算机化。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1947)、《公共管理》(1950)、《种种组织》(1958)、《管理决策新科学》(1960)、《人工制作的科学》(1969)、《发现的模式及其他科学方法上的题目》(1977)、《思想的模式》(1979)、《有界理性的模式》(198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