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顿 George Sarton1884—1956 科学史家,科学史学科的创始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市。1904—1911年在根特大学学习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1911年获数学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综合科学史学术杂志《爱雪斯》(Isis)。1915年迁居美国,在哈佛大学讲授科学史课程。1924年与史密斯(D.E.Smith)、亨德森(L.J.Henderson)共同创立科学史专业学会,即后来闻名世界的美国科学史学会的前身。1936年创办科学史和科学理论刊物《奥西里斯》(Osiris)。1940—1951年任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1927年任国际科学史联合会副主席,1935年当选为名誉主席。论述了科学的属性、作用和发展。认为科学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力量”、“社会变革的根源”,“是改变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最强大的力量”;具有整体性,其各学科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科学知识的统一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统一;具有实证性,是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是“积累地逼近真理的认识”;是全人类的国际性事业,其统一反映了自然界的统一和人类的统一。还论述了科学史的属性、目的和功能。认为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是唯一能够确切反映人类进步的历史;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知识的综合,说明人类科学思想的进步和人类自觉性的发展;科学史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思想启迪价值,能引导人们认识科学知识总体的博大精深,使他们为追求真理而勇敢献身。由于为科学史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作出的重大贡献,1955年12月国际科学史学会设立萨顿奖章,并把第一枚奖章授予他本人。主要著作有《科学史导论》(1927—1948)、《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1937)、《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1952)、《对古代科学和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科学的评价》(1955)、《科学史: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科学与文化》(1959)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