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荀子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荀子 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讳, 称孙卿。 赵国(今山西南部)人。曾游学于齐。 齐湣王末年(约前285)适楚。齐襄王时, 返齐, 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学长)。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6),应秦昭王聘入秦。称秦国“百姓朴”, “百吏肃然”, 近“治之至也”(《荀子·彊国》)。后曾回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强调“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议兵》)。后又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春申君死,从此废居兰陵,著书终其一生。韩非、李斯尝为其弟子。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认为“礼义者,治之始也”(《王制》),“法者,治之端也”(《君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彊国》)。强调封建等级制,反对世袭制。哲学上发展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批评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肯定自然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识论上,提出“形具而神生”,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依赖于人的形体。肯定世界的可知性,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和思维能力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知的辨别和验证。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针对“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心术之公患”,提出“解蔽”的主张,认为要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须“兼陈万物而中县衡”(《解蔽》),使心“虚壹而静”。但又夸大心的作用,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同上)。并推论出君子是“治万民”的主宰。反对性善论,首创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主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去“化性起伪”。重视环境(“注错习俗”)和教育(“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用“明分使群”的观点来说明“礼”即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起源。认为人的物质欲望“无度量分界”而财物有限,必会产生争乱,于是“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礼论》),达到“以义制利”。又提出“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强调善起于“习俗”和“彊学而求”,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达到“至于礼”的圣人境界。在逻辑学上,建立正名逻辑的体系。分析了辩说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提出“名”、“辞”、“说”、“辩”等各种思维形式,阐述了思维规律和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则。提出“所为有名”、“所缘以同异”、“制名之枢要”的“正名”三原则,及单名、兼名、别名、共名、大别名、大共名、宜名、实名、善名等“名”的分类。批判了“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民”、“用名以乱实”三种诡辞。认为辞是“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其作用是表达思想,“务以白其志义”(《正名》)。重视“类”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以类度类”、“以类行杂”、“类不悖,虽久同理”、“类不两可”以及“推类而不悖”等原则;强调“辩说”的“符验”、“辨合”,“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性恶》)。这些逻辑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学思想方面,肯定对于声、色等感官愉悦的追求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但主张由“礼”加以约束和调节。提出“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劝学》)。强调人格完美。又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把自然之“性”视为美之基础;把后人,人为之“伪”视为加到对象上去的美之形式。“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胜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提出“形具而神生”的观点,不但对后世无神论思想有重大影响,同时对后世美学上的“形”、“神”关系问题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曾作《乐论》,主张将“乐”纳入“礼”的轨道,认为“乐合同,礼别异”,礼与乐乃相辅相济。肯定音乐艺术能起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同上)。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有《荀子》。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