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观 hero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认为少数英雄人物能够主宰和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中国,战国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等观点。南宋朱熹提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近代梁启超则认为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些人生来是“统治的主人”,另一些人“天然是奴隶”,这是不可改变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霍尔巴哈、爱尔维修等人认为必须依靠“英明的立法者”或“贤明的执政者”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制度。德国黑格尔认为英雄人物是“世界精神”的化身和代理人,有权统治全世界,广大群众只是一群无定型的东西,只能作无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行动。但他认为英雄人物反映了时代的本质,主持和完成了适应时代需要的东西。19世纪中叶,德国B.鲍威尔认为历史的唯一动力是“自我意识”,从而只有“批判的思维的个人”(具有批判和思维能力的人),即少数天才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惰性的物质”、“精神的真正敌人”、历史进步的阻力。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宣称:全部世界历史本质上“是记载在这个世界上活动的一些伟大人物的历史”,“世界历史就是伟大人物的传记”。英雄史观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把创造历史的主体归结于少数个人,不懂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在长期的剥削制度下,剥削阶级的利益驱使他们极力贬低人民群众的作用,宣扬和巩固英雄史观;其次,一般地说,历史的必然性深藏于内,历史的偶然性常显露于外,体现历史必然性的大多数群众的作用因此而被忽视,而给历史事件、情节打上较深印记的代表人物则彰明昭著,如果只从表面上看问题,就很容易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英雄、伟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认为他们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只有代表群众和依靠群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英雄史观仍以各种形式出现。个人崇拜是英雄史观的一种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