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梵 Du kha 佛教用语。原意指人在面对一切不如意境遇时所产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感受。初期佛教认为人因有欲望而有种种追求,对内执著肉体以为自我,对外执著妻儿财产以为“我所”(我所有的)。由于肉体由五阴组成,并不是自我,一切外物因缘而成,处于永恒的无常之中,因此一切都不可凭藉依靠,一切是苦。并把人生之苦归结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能得到满足之苦),怨憎会苦(与所讨厌的人与事相处之苦),爱别离苦(与所喜爱的人与事别离之苦)。归结起来,认为是“五盛阴苦”,即组成人体的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活动能力太炽盛,由此招致痛苦(一说无“忧悲恼苦”,而将“五盛阴苦”作为八苦之一)。并把上述对苦的理论归结为初期佛教基本理论——四谛中的苦谛。初期佛教由此主张人应抛弃痛苦的现实世界,灰身灭智,追求涅槃解脱的彼岸世界。大乘佛教虽然提出如来藏思想,并主张涅槃界等于现实世界,但同时也宣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法华经·譬喻品》)要求人们否定现实生活。佛教还有三苦、四苦、五苦、七苦、十苦、十一苦、十六苦、十八苦、十九苦乃至百十苦等种种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