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非派 阿拉伯 al- ūfīyah 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派别。产生于7世纪下半叶。该词源于阿拉伯语 ūf,意为“羊毛”;因该派成员身着羊毛织衣以示简朴,故名。以《古兰经》有关经文为根据。初期以守贫、苦行、禁欲为主要特征,主要代表有哈桑·巴士里等。8世纪中叶新柏拉图主义渗入伊斯兰教,该派进入第二阶段。主张从事内心修炼,沉思入迷,以求直觉安拉,并与之合一。其主要特征是神秘主义的发展,表现为对安拉无限的、神秘的爱的主张得到传播,渴望通过出神从安拉那里直接获得知识(“真理”)的神智论思想获得发展,以及主张安拉的超验性与无所不在的思想的出现,最终发展为泛神论思想的流行。主要代表有神秘的爱的学说奠基人拉比亚(Rābi‘ah al-Ba ri,?—801)、神智论的倡导者祖奴·米斯里(Dhu al-Nūn āl-Mi rī,约796—861)、泛神论的传播者阿布·亚齐德·比斯塔米和哈拉智。后该派遭正统派迫害,导致其内部分化,使一部分成员坚持其自我陶醉的出神与安拉肉身论主张被斥为“异端”;大部分苏非则力求与正统信仰相协调。11世纪以后,进入第三阶段。以安萨里为主要代表。他强调通过个人内心的经验而将神秘主义正式引入正统信仰。此后,苏非派的神秘主义在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中居于统治地位达五、六个世纪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