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1036—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因曾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筑室于东坡,自称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俱有文名,世称“三苏”。嘉祐进士。早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后又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还京。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定三州。后还京,官至礼部尚书。晚年被贬官惠州、琼州等地。卒于常州,谥文忠。其思想特点是儒、佛、道三家合一。哲学上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由道而至万物,乃是由“无”到“有”的过程:“至虚极于无,至实极于有,无为大始,有为成物”(《毗陵易传》卷七)。宇宙本体是“神之所为,不可知也,观变化而知之尔”(同上)。在涉及审美主客体的物意关系上,主张“游于物之外”而不“游于物之内”。认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苏东坡集·超然台记》)。认为审美愉快的获得,只有采取“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宝绘堂记》)的态度。把散文的“平淡”风格,解释为“绚烂之极”,是从“气象峥嵘,彩色绚烂”(《与二郎侄》)中化来,由“渐老渐熟”而成。指出丰富的审美感情和灵感对于艺术创造有重要作用,“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南行前集叙》)。重视诗歌创作的目的和社会作用,明确提出“诗须要有为而作”,要“有补于世”。强调“境与意会”,“最有妙处”。要求抒发诗人的审美情思和个性。论画重自然传神和意境新颖,轻视形似而不传神的作品。在把握审美个性上,提出“意思各有所在”的命题(《传神记》),强调描绘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在总结造型艺术审美规律基础上,强调美可以数取,“能者即数以得其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略”(《盐官大悲阁记》)。该理论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述甚丰,有《东坡全集》。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全集》,共三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