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之后》 After Virtue 一译《追求美德》。美国麦金太尔著。1981年出版,共18章。首先分析当代的道德危机及其根源,指出当代世界正处在无法解决争执和无法摆脱困境的道德危机中。道德论争不可公度,不能达到一致的目标。产生这种状况的现实原因在于情感主义,历史原因在于启蒙运动以来的道德传统抛弃了亚里斯多德主义。因此必须在亚里斯多德主义的基础上创建现代的德性理论。追溯了以亚里斯多德为中心的传统德性理论的轨迹,在传统的、多种多样的德性观中整理并提出了新的统一的德性概念。对德性的论述有三个阶段:第一,把德性看作是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的必需的品质。与一般的概念不同,这里的实践包含人类协作活动方式的卓越标准和这种活动方式的内在利益两方面的规定性。第二,把德性看作是有益于一个人的整体生活的善的品质,只有生活整体的善才是德性的表征。第三,把德性与对人而言的善的追求相联系,认为这个善的概念只有在一种继续存在的社会传统的范围内才可得到阐释和才能拥有。德性与传统相互建构,相互维持和强化。但是,德性传统与现代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不一致,尤其是同它的个人主义占有欲以及把市场价值提升到社会的中心位置的属性不一致。德性传统还是对现代政治制度的拒斥,因为现代政治观本身在它的制度形式中系统地摒弃了维护德性的传统。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德性只能在现代生活的边缘才可发现,而新的德性概念已沦为实现功利这一外在利益的工具了。现代社会处在一个德性之后、亦即缺失德性的时代,缺失美德就必须追寻美德,这正是书名的双关意味所在。最后指出,文明、知识分子和道德生活能够度过已经降临的新的黑暗时代而维持下来,我们不会完全失去希望的基础。该书奠定了美德理论的基础。出版后对学术界影响很大。有中译本,龚群、戴杨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参见“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