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诺克拉提 Xenokrates前396—前314 古希腊哲学家,早期学园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卡尔西冬人。年轻时移居雅典,先后师从埃斯基涅斯(Aeschines)和柏拉图,曾随后者于前361年出访西西里。于前339—前314年间继柏拉图、斯彪西波之后主持学园。前322年曾作为使节被派往马其顿。在哲学上,与斯彪西波相比,更接近柏拉图晚年的“不成文学说”。认为理念和数的本性是相同的,并认为有三类本体:可知的本体,包括理念-数和空间的大小,半可知半可感的本体,指天、神性的东西;可感的本体。接着是线和面,直到物质宇宙的本体和可感物体。其中“一”(等于直线)和“不定的二”(等于曲线)是本原。柏拉图把理念的数和数学的数区别开来,色诺克拉提则把两者等同起来,只承认数学的数;从最小不可分的线,导出一切图形。把认识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理性认识,以天外事物为对象;第二是感性认识、知觉,以天内的事为对象,虽以肉眼观察天体,但也成为理性认识的对象,虽和理性认识范围不同,但也是真知识;第三是想像,兼有真理和谬误。在宇宙演化问题上,基本接受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提出的观点。在伦理学上,认为万物或善或恶,或既不善又不恶。善有三种:灵魂、肉体、外在生活;其中最高最重要的善是美德,外在的、物质的善则是第二等的。幸福在于一切本性的活动和状态的完善,只有美德才能产生幸福,高贵的活动构成美德的本性,但要是没有外在的、物质的善,也不能造成幸福。强调摆脱感官生活的束缚,依靠神克制人性中低劣的因素。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把智慧或科学限于理智活动,把实践活动归于深谋远虑。他对学园派、新毕达哥拉斯学派、新柏拉图学派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主要著作有《论数》、《论幸福》等,均佚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