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微》 近代康有为著。撰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反映了作者戊戌变法后的思想观点。认为自颜渊死后,惟孟子独传孔子《春秋》三世、大同之学。而以往注《孟子》者,均未发明此义。乃将《孟子》七篇改编为以类相从的《性命》、《心身》等十八篇,各章后均加按语和评述。以“元气、和气、精气皆理之至”,阐发“元”即“仁”的思想。由元为本,论证以仁为本。认为“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人人皆有,故谓人性皆善”,是“万化之海,为一切根,为一切源”。又认为“人道之仁爱,人道之文明,人道之进化,至于太平大同皆从此出。”视“不忍人之心”为人道之进化的动力,将“仁爱”作为实现“大同”、“太平”理想的关键。评注多臆断之处。初在1913年《不忍》第一册刊布,1914年收入《康南海文集汇编》。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新标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