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丛子》 旧题陈胜博士孔鲋撰。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后裔子思、子上、子高、子顺以及孔鲋等言行。全书共六卷二十一篇。至汉武帝时,孔臧又以其所著赋上、下篇为一卷,附缀于后,编为七卷,别名《连丛》。此书《汉书·艺文志》不载,汉代也无人征引,至三国魏王肃的《圣证论》始引用,且其说与王肃伪造的《孔子家语》有许多相同,故后人疑系王肃或其门徒伪作。其中《公孙龙》一篇,详细记述了孔穿与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臧三耳”之辩论。认为“白马”这类名称是“先举其色,后名其质,万物之所同,圣贤之所常”;主张“君子之论贵当物理,不贵繁辞”。指出公孙龙指责孔穿“使龙去之(去‘白马非马’),则龙无以教矣。今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不亦悖乎”的言辞,与公孙龙随后所举“尹文折齐王之所言”,恰是相反之辞,因为按尹文的逻辑(“法”),“穿之所说(悦)于公孙子,高其智悦其行也。去白马之说,智行固存,是则穿未失其所师者也。”指出孔子议楚王之“楚人”语,“是则异楚王之所谓楚,非异楚王之所谓人”;认为“欲广其人,宜在去楚。欲正名色,不宜去白。诚察此理,则公孙之辩破矣”。对公孙龙的名辩思想作了详细评价。对研究汉代以后经学家的逻辑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小尔雅》一篇,常为研究文字、训诂学者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