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能动性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能动性 activity 物体、思维本身具有内在活力、必然运动和发展趋势的属性。与“受动性”相对。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用、影响能够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自然界中的无机物、有机生命体、高等动物和人类都具有能动性,但情况各不相同。人们对能动性这一范畴的认识和确立有一过程。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自动说,是对一切物体具有能动性的最早猜测。17世纪,英国F.培根真正从哲学上提出人的能动性问题。但自培根以后,唯物主义在很长时期中没有发展能动性理论。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意识或认识的能动性思想得到了比较集中和充分的阐述。康德关于“自我意识”的论述,首次明确提出了主体能动性的原则。认为“自我”即人类理性思维具有一种能动的综合作用,它使认识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他的“自我”能动作用,是脱离现实基础的认识能动性。费希特发展了康德的能动性原则,并把“自我意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始动力,从而把认识的能动性推进到创造世界的能动性。黑格尔又进一步把“自我意识”推移为绝对精神,并加以实体化,直接提出“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精神现象学》)。思维范畴成为客观存在的本质和规定,成为客观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法则。他论述了理性认识对于感性认识的改造制作的能动过程,明确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实质上论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相互关系。他还把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统一起来,触及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但他把能动性归结为思辨精神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关于主体能动性问题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科学总结,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指出:直观唯物主义不懂得人类现实的感性活动即社会实践的“真正革命的、批判的意义”,因而不能理解作为认识客体的东西只是人们在实践中加以改造的东西,也不了解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不是静观着,而是实践着、在社会历史中发展着的人。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认识(思维)的能动性,但不了解这种能动性的现实根源,以为这种认识(思维)的能动性只是来自认识(思维)自身。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社会实践观点,在主体能动性问题上使唯物论、辩证法和科学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它既肯定主体的能动性,又反对对它作抽象、片面的夸大;既看到主体本身具有积极的、能动的方面,又注意到主体还有受客体制约和受动的方面,即人的能动性在对物质及其规律的关系上,既具有绝对依赖性又有相对主动性。指出实践观点是正确理解主体能动性问题的基石。从而为正确解决主体能动性问题奠定了科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意识和认识的能动性问题,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列宁全集》第55卷第142页)的辩证发展。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系列著作中,强调了能动性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他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6页),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包括动物)的能动性与人的能动性的质的区别。认为人的能动性是在意识、思想指导下的有目的的自觉行为和活动。“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同上书第228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在科学的革命的思想指导下,发扬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