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 Misère de la philosophie 全名《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马克思著。1847年上半年用法文写成,7月初正式出版。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全书共两章。第1章主要批判蒲鲁东自诩的伟大发现——价值理论。第2章主要批判蒲鲁东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进一步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书中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产物。”生产关系以及决定它的生产力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无法随意选择的。指出:“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的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指出“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条件下,社会进步将不再是政治革命”。《哲学的贫困》进一步发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28年由李铁声译成中文,登载在上海《思想》月刊第2—3期。杜竹君译的《哲学之贫困》,上海水沫书店192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