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美感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美感 aesthetic perception 广义即审美意识。狭义指审美感受,即主体对美的主观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和所获得的精神愉悦,是审美中的意识活动和心理状态。一般指狭义。西方美学史有时又称“快感”。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它是具有特殊天赋的“天才”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理念”回忆时产生的欣喜、爱慕,“理念”是产生美感的源泉。德国莱布尼茨认为它是一种混乱的、感性的、不能充分说明的感觉,是无数微小感觉的集合体。英国博克认为它是感官对于客观事物外在美的机械反映,是感性直觉所引起的爱的情感,与理智、意志无关。德国康德认为它是纯主观的自由的愉快,不夹杂任何利害感,在纯粹的具有普遍性的不借助概念的鉴赏判断中得到。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其根源在感性认识中,它不带直接的功利感,又客观包含着功利性。以上诸说均未能充分揭示美感的实质。美感是人从对象中发现、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后激起的肯定性评价和情感愉悦。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在审美实践的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多种心理功能交互作用中实现。其源泉和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美。审美对象的丰富性、变易性制约着美感的丰富性、发展性。对象美的不同形态、性质引起优美感、壮美感、崇高感、悲感、喜感、幽默感等不同类型的美感。其生理基础是审美感官的感受力和大脑的效应机能,是事物特性同人的生理功能、需要的适应。其心理条件是人已有的审美意识、经验、能力和特定心境、需要、态度。其认识论基础是人在审美实践中对客体审美特性的把握。其产生、发展和方面、方向、性质、程度既被审美客体、对象所激发,又受主体审美实践经验、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制约。其形成过程为:对对象具体形象形态的感性直觉,产生快适感、愉悦感;在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经验基础上展开联想、想像、判断和情感、情绪等形象思维活动;把握对象特性及其相互联系,激起审美的自我意识,创造审美意象,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使美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有丰富的主体内容,并反作用于美,增进美。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契合的结果,是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其特征主要有:(1)直觉性与理智性的统一。它从对形象的感性直觉开始,并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的直觉,在直觉阶段即已产生初级的美感或审美快感;当经过理智的思维,对事物的内容美、形式美及其统一达到理性认识后,便渗入深层的理性内容。(2)生理快适性与社会情感性的统一。在审美的直觉、理智阶段,都伴随生理的快适感,当审美进行理性分析,激起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后,美感便发展为喜悦、同情、爱、共鸣等具有特定社会内容的情感、情绪活动,达到知、意、情的统一,并以社会情感为网结点,沟通美感中的各种心理内容、心理形式。(3)非自觉性与自觉性、个人主观非功利性与社会客观功利性的统一。个人审美经常是非自觉的,不带功利目的,但由于人在审美中受到社会的功利感、道德感的制约,总是以对象于己有益无害为出发点,有时还常表现为自觉的精神活动,或隐或显地带有广义的功利要求,使美感客观上具有了功利内容。(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稳固性与变易性的统一。具有鲜明性的对象,使美感具有特定指向性和美感内容具有确定性,形成具有特定规定性的美感;复杂的、变易的、朦胧的对象常使美感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即使对象确定,如果主体情绪、认识发生变化,也会使美感处于变易之中,乃至模糊不定。(5)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人的审美意识受到各种社会观念的制约,不同的人,其审美心理结构的组合方式不同,审美趣味、能力、角度不同,使美感具有相对性和时代、民族、阶级、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对象的确定性,审美心理结构的共同性,又使不同人对同一对象产生共同的美感。获得美感是人进行审美的目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是美感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可使人获得精神的满足,调节人的生理、心理,净化人的心灵,促成人的意志行为,激励人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现实、改造自己、创造美。中国现代美学界对美感有不同见解,主要为:(1)是主观移情、内模仿的结果,或是客体的性质符合主观的需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是对美的反映,它只能认识、感受美,而不能改变美。(3)是自然人化,感官人化的结果,是人类在实践中与美的自由形式同构对应所产生的一种自由感受。(4)是由事物形式的感觉所激起的快感、愉悦感。(5)是一种超越感觉的情感愉悦。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