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奴阇 Rāmānuja约1017—1137 古代印度哲学家,吠檀多派差别不二论的代表。生于南印度马德拉斯附近,属婆罗门种姓。早年从耶达伐婆罗迦夏(Yādavaprakā a)学习不二论哲学,后受阿尔伐尔(Alvar)毗湿奴教派运动的影响,成为中世纪南印度虔诚派运动的思想先驱之一。以有神论注释吠檀多派的根本经典《梵经》。认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是梵,梵是全智、全能、无瑕和无所不在的精神实体。大神毗湿奴是梵的化身。客观世界和我是毗湿奴演化的结果,在本质上与梵同一,是部分与全体、属性和实体的关系,但是在形式和作用上又有区别,而且作为属性的客观世界与我从属于梵,梵又受到属性的限制。梵无差别,无苦乐之感,而客观世界与我具有多样性,能感受苦乐。这种既差别又统一的思想被称为差别不二论。反对商羯罗的幻论,认为客观世界和我与梵一样,都是真实的存在,世界不是梵的幻化,而是真实的演变。认为人在神面前只能服从和虔信;只要虔诚信仰毗湿奴,使个人灵魂归附于神,就能摆脱现世苦难求得永生。其理论为毗湿奴教派提供了哲学基础,对印度教虔诚派的各派都有影响。主要著作还有《吉祥注》、《吠陀义纲要》、《薄伽梵歌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