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美学 empirical aesthetics 亦称“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西方美学思潮之一。与“理性主义美学”相对。17—18世纪产生于英国。主要代表人物为F.培根、霍布斯、洛克、莎夫茨伯利、休谟、博克等。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事实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出发点。经验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培根的经验主义和霍布斯的经验心理学。其主要特点是坚持感觉论、经验论,把感性经验当作知识的基础,把美学由玄学思辨转向实践经验领域。在美学史上,首次重视审美意识的主观生理、特别是心理活动的特征与结构的研究,把想像、情感和美感的研究提到首位,试图用“观念联想律”(霍布斯、洛克)、“快感说”(霍布斯、博克)、“内在感官说”(莎夫茨伯利、哈奇生)、“同情说”(休谟、博克)等来解释审美活动和创作活动,从审美的感觉经验方面来确定和把握美的本质与规律。F.培根提出“秀雅合度的动作”是“美的精华”。休谟认为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它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用效用说和同情说解释美感的来源,认为美源于设身处地去分享旁人的情感。博克认为崇高与美起源于人类的两种基本情欲,即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经验主义美学还研究了崇高、美和丑等审美范畴,论述了美的相对性问题。经验主义美学把感性和理性、主观和客观完全割裂开来,对美的探究有片面性,但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不仅把近代西方美学引向侧重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而且在某些方面诱发了德国古典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