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美学 psychoanalytic aesthetics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一。20世纪20年代产生,30—4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S .弗洛伊德,重要代表人物还有荣格、兰克、A .阿德勒等。精神分析美学是用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原理来研究艺术、分析评论文艺作品的理论,是现代派文艺和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无意识的象征表现,是受压抑的本能愿望的一种升华和补偿替代性的满足,艺术技巧和形式是对无意识本能的伪装、变形和修饰。他用精神分析法对许多艺术家和作品的人物进行了分析。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理论,提出“集体无意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包含着连远祖在内的过去各个世代所积累下来的人类集体的经验和意象。艺术家的创作就是集体无意识借艺术家之手得到显现,以唤醒隐藏在人们头脑中的原始意象。兰克提出以梦的结构来解释艺术家的心理过程。认为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之处在于能把本能冲动升华为人们所欣赏的形象。A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和制约,从“自卑感”、“优越感”和“权力幻想”等角度分析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精神分析美学的一些原理被西方许多批评家应用于文学批评,对现代西方各派美学思想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弗洛伊德过于强调个人潜意识和性欲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分析美学陷入唯心主义的随意性之中;常常忽视决定作品面貌的社会历史因素,或置审美价值于不顾,对不少作品进行了牵强附会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