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著。1928年开始撰写,1929年完成上册,1931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1934年全部上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列为《大学丛书》。为中国一部较早、较完整而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论著。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自成一说。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多讲内圣外王之道”,“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主张治哲学史的方法,“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并注意寻找哲学家思想的中心观念及其条理次序,对每一学派之兴替及各家变迁演化概况亦作说明,大致勾画出中国哲学发展的轮廓,对中国哲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了一定的作用。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如把先秦名家分为惠施“合同异”和公孙龙“离坚白”两派,将北宋二程哲学以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区分等等。但该书以哲学家的“性情气质”为标准来评论哲学的短长,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体系说成汉代哲学的代表,而将王充哲学排斥于外;推崇程朱理学,对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或则稍带而过,或则避而不论。论述常停留于对学派分合、思潮纷争的现象描述,还断言“中国近代无哲学”,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观点。该书有英、日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