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字藕舫。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留学,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1918年获博士学位回国,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地理学和气象学教授。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地学系主任。192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致力于研究大自然各种因素的变化规律。1973年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系统地论证了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指出中国气候变化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认为地学应着重研究“现代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人类的相互作用”,把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紧密结合起来。组织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领导了华南热带生物资源、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及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西藏等省区的综合考察工作。热心支持海洋综合调查、冰川和盐湖的科学考察以及黄淮海平原根治盐碱和旱涝的研究。依据温度及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提出了中国自然区划分,否定了外国学者将中国华东各地、东北南部、新疆南部划入亚热带的主张。从2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史,对中国古代科学的遗产进行了大量的发掘。积极倡导组织历史工作者大规模搜集各地区历史上的地震资料,并同地质、地球物理、建筑专家联系合作,编制了《中国地震年表》(1956)和《中国地震目录》(1959)。热心科普创作,一生中除发表二百多篇学术论文外,还撰写了许多科普性文章和书籍。主要著作有《物候学》(1973)、《竺可桢文集》(1979)、《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1981)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