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梵 ūnya 佛教用语。指事物的虚幻不实。谓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谓“空”。《维摩经》:“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或指理体之空寂明净。《大乘义章》二:“空者就理彰号,理寂名空。”佛教各派对“空”的说法不一。小乘一般主张“人我空”,亦名“无我”、“人无我”。从使用方法上说,称为“分析空”,即从物体可分为若干基本因素,从物的生灭变化上说明事物的虚幻不实,并据此认为“人我”是五蕴和合而成,故“人我”为空。大乘一般在“人我空”外,还讲“法我空”,或名“法空”、“法无我”。从使用方法上说,称为“当体空”,即无须经过分解,现象本身即是空。《般若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观学派等着重就因缘法自身讲空,故《中论·观四谛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等着重就“万法唯识”讲空,故《成唯识论》卷七:“依识所变,非为实有。”《大乘起信论》等以“真心”派生之“妄心”为空,“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二)。大乘各派又从我法二空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以致十空、十八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与《大智度论》所讲的十八空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