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科学社会主义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科学社会主义 scientific socialism 亦称“科学共产主义”。广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狭义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行动科学。该词最早是由德国小资产阶级政治家、“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格律恩在1845年的《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书信和研究》一书中首先使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区别,在开始时,将他们自己的学说称为“共产主义”或“革命的社会主义”。70年代初,在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纷纷标榜“社会主义”的情况下,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1873年1月)一文中使用了“德国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名称。接着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词。科学社会主义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起,欧洲的自由竞争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英、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成果,实现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阐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它必然要导致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基本力量是现代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能否获得发展和胜利,取决于有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必须以革命暴力结合其他方式去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要对社会进行有步骤的全面的改造,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到首位,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逐步缩小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直至消灭这些差别,消灭阶级,最终发展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列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制订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环节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学说;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的学说;制定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必须同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联合起来的理论;以及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探索。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随后的半个世纪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又在中国以及欧洲、亚洲许多国家获得胜利。实践证明: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不变的教条和现成模式,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指南。“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再没有比‘为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一律用浅灰色给自己描绘这方面的未来,在理论上更贫乏,在实践上更可笑的了”(《列宁全集》第28卷第163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紧紧围绕着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经过多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总结,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