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品 亦称“神格”。中国美学史用语。指书画艺术创造达到与造化同功的自由境界。为唐张怀瓘首次提出。指出“较其优劣之差。为神、妙、能三品”(《书断序》)。认为“神品”以“任于造化”,“稽诸天意”为特征。书画家只有“禀于天然”,“资于功用”,“学之于造化”,才可达此境界。称赞王羲之书“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反映出其对“神品”内涵的认识。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画又分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精”、“谨细”相当于张怀瓘所说“能品”,仅为中品;而“神品”,则胜于中品,又逊于“自然”(上品之上),为上品之中。认为“失于自然而后神”。北宋黄休复于《益州名画录》中,将画分为“逸”、“神”、“妙”、“能”四格,认为“神格”在“妙”、“能”二格之上,却在“逸格”之下。其后,论家评画,常以“神品”评论“出于天成”之作。如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将李成、范宽山水画皆列为“神品”。称李成“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于“咫尺之间,夺千里之趣,非神而何?”称范宽画“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元末明初陶宗仪亦云:“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南村辍耕录·叙画》)反映出书画理论家师宗造化、妙理自然的美学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