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会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人在创造美的艺术作品或观照自然对象与鉴赏艺术品时达到微妙的精神契合。《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寓言首创“神遇”之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提出审美中“神遇”“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特点,对后来“神会”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云:“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虽没有直接出现“神会”二字,大致已表达了“神会”的涵义。唐李嗣真《续画品录》云:“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明确将审美境界,用“神会”一词表述。北宋沈括将神会与形器相对,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梦溪笔谈·书画》)。郭若虚认为绘画中的气韵生动“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将审美领悟的微妙加以神秘化解释。清石涛《题画》云“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强调艺术创作之前要观照自然,“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石涛画语录·山川章节八》)。王夫之则将“神会”概念用于诗歌创作,指出“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薑斋诗话》卷二)。将“会景”与“体物”互文, “生心”与“得神”互文, 认为“会”即观照、 体验, “神”即主客间某种交流状况。当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相会相融,即为“神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