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 social climate of opinion 亦称“公意”。社会公众对社会某些事件、现象或人们行为的评价和态度。是社会信息沟通后形成的一些人的共同信念和共鸣。其来源是:民间无组织、无计划自发形成的舆论;国家机关或某个团体有计划有组织自觉造成的舆论。社会舆论一般不如道德与法律那样严厉与持久,但它是一种对社会有控制作用的力量;一经形成后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社会性;其形成与传播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必须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相适应。社会个体对舆论的接受(即舆论的传播与扩散)同个体的需求与愿望,即个体的心理倾向有关。当舆论与极大多数人的需要与愿望相近时,其传播速度非常快,当两者有一定距离,甚至矛盾时,则传播非常慢或根本无法传播,甚至会逆向而行,产生逆反心理。舆论工具,如报纸、电视、电台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有很大作用。阶级舆论是阶级利益与要求的反映。革命的健康的舆论,可以鼓舞人心,打击邪气,使社会趋于进步,而反动的、不健康的舆论,则对社会起腐蚀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舆论工具为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政权所掌握,它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声,并起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与制约社会的作用,在计算机日趋普及的信息社会,要十分重视电子网络这种舆论工具的作用。抓好社会舆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