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英 socialist realism;俄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й реализм 苏联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一种“基本方法”。它被解释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也是现实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1932年4月23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同年5月29日,苏联《文学报》在为该决议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1934年,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正式把它写入苏联作家协会的章程之中。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艺术家要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1954年苏联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修改章程时对它作了重大修改。60年代后,苏联学术界对这一方法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主要不同意见为:(1)创作方法应该多样化,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创作方法外,苏联文学中还应存在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创作方法;(2)苏联文学中只能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能有其他创作方法;(3)创作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东西,而是一个内容在发展和丰富着的概念;(4)既不能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看成是一种硬性规定的公式,也不能抹煞它区别于其他创作方法的特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原则上新的美学体系”,是“开放的体系”,它具有把过去和现在的艺术各种流派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成果结成一个整体的可能性。在中国,1933年4月号的《现代》杂志上,发表了周起应(周扬)的《关于“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一文,较早系统地介绍了苏联尚在讨论中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内容。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亦肯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法。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中,这一概念也曾广为流行。 |